欢迎光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校品牌管理 >> 品牌维护 >> 让校训充满力量 >> 阅读

让校训充满力量

2006-09-13 11:07:34 来源:永博明 浏览:6280次 【打印
内容提要:学校不能没有校训,因为它是学校的灵魂和旗帜,是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追求,是凝聚全校师生的精神力量。优秀的校训总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激励着全校师生为之努力,最终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
  学校不能没有校训,因为它是学校的灵魂和旗帜,是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追求,是凝聚全校师生的精神力量。优秀的校训总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激励着全校师生为之努力,最终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
  据有关统计,自1803年西点军校建校以来,共为美国培养了二位总统,二位国务卿,一位宇航员,3700多名将军;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有2000多名,总经理、董事一级的有5000多名。任何商学院都没有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什么西点军校能为美国培养出那么多的社会精英?翻开西点军校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与其重视爱国教育、忠诚教育、荣誉教育,把“国家、荣誉、责任” 作为校训,推崇“敬业、责任、服从、诚实”的核心价值观不无密切关系。
因为工作的需要,笔者经常要联系中小学校,进出校园的时候,在墙壁或门口总会看到这所学校的校训,遂记录下来,整理分析一番之后,吃惊地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集中到一点是:我们学校的校训有力量吗?应该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校训充满力量?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想还是从目前校训普遍存在的问题谈起。
  一、词句雷同、缺乏个性
  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曾对99所高等学校与207所中等学校的校训进行过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最常用的只有5个词语,即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严谨,中等学校较之高等学校只是使用频率和排列顺序稍有不同。这与笔者的统计基本吻合(作者的统计结果为“求实”、“进取”、“开拓”、“创新”)。若仅从字面意义来理解,确实不偏不倚,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符合国家的教育目标,但问题在于这些学校差别极大,上至示范性高中,下至薄弱学校,有完中,也有职业中学,办学目标不同,发展目标相异,若都用同样的词句,显然不符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更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
应该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校训充满力量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几个相反的例子: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既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又有细致认真刻苦努力的精神,河南省实验中学确立了“异想天开,脚踏实地”的校训,这看似矛盾,却又独树一帜而极富哲理的校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校的师生,成为他们自我追求的动力。不少同学表示,在实验中学,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创造性地学习,养成了认真做事的习惯,这将是一笔终生受益的财富。
  1995年,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在全国率先创立“宏志班”,为生活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免费提供高中教育,受到党和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热情捐助,社会反响极为强烈。后来他们将“宏志班”的班训——“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 定为校训,对学校校风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昔日城乡结合部的一间普通中学跨进首都的名校行列。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汤斯维尔文法学校(Townsville Grammar School)成立于1888年,已有百余年历史。它的校训是:“来时出色,去时更优”。 由于出色的教育和良好的校风,Townsville文法学校每年有97%的升学率(包括TAFE)。2002年,全校共有13名毕业生获得了昆州大学入学的最高指数OP1。
  素质教育肯定人的全面发展,更推崇人的个性完善,归根结底是以生为本。这些成功学校的事例说明,优秀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校训都不是随大流的简单模仿,而是经过认真思考与实践总结出的结果,因而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发挥鲜明的导向作用。所以作为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校训理应体现学校的追求和对学生的期望,它的表述应该是丰富的、有个性的,从而也是有特色的,对教育来说才是最有价值的。
  二、口号色彩浓,文化内涵少
  口号是为完成一定的任务,带有鼓动性的简短语句。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校训带有口号的色彩,比如五十年代的“政治挂帅”、“力争上游”,八十年代的“求实”、“进取”,九十年代的“开拓”、“创新”和新世纪的“与时俱进”等。笔者并不是一般地反对使用口号,但口号往往是配合特定时期的中心工作提出来的,难免因时过境迁而需要改变;而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的力量在于由内向外,由潜到显地影响人,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就成为改造传统落后教育的有效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校训既是培育学校文化的种子,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结出的硕果,优秀的校训应当体现学校文化的精髓。
  首先,学校文化来源于学校的办学历史。牛津大学形成于1168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中,牛津大学一直坚持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2000年,牛津大学陈述自己新的使命:“牛津大学的目标是:在教学和科研的每一个领域都达到和保持卓越;保持和发展作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地位;通过科研成果和毕业生的技能而造福于国际社会、国家和地方。”追求卓越使牛津大学在英国的文化、政治和科技生活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至2001年,牛津大学共为英国培养了40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包括在牛津大学任教的教师和毕业的学生)、25位首相、85位大主教和18位红衣大主教。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哈佛大学创建的宗旨可以从其校徽和校训中得到体现。由哈佛学院时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学校徽上面, 用拉丁文写着VERITAS字样,译为汉语意即“真理”。 哈佛大学校训的原文也是用拉丁文写的,译作汉语即“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哈佛大学的校徽和校训,都昭示着该校以求是崇真为办学宗旨。 在随后的300多年间, 哈佛大学虽历经变革,但一直固守着寻求真理的办学宗旨,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表述及侧重点不同而已。牛津和哈佛的经验表明,大学是一个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学术机构。创建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是认清大学的性质,坚持求是崇真的办学宗旨。
  其次,学校文化来源于学校的优良传统。几十年来,北京大学一直坚持着它的首任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原则,而梁启超则为清华大学定下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现在,人们常喜欢将清华和北大进行比较,发现北大的学生性格豪爽、主动,思想自由灵活,清华的学生沉静、细致,做事踏实认真。其实,两所学校风格的不同,正是源于学校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对人的教化作用。所以要提高校训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就必须深入地挖掘和总结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办学传统,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校训产生强大的教育力量。
  三、重形式宣传,轻实践运用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间学校将“爱国”写进了校训,可是当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成功遨游太空的第二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中华儿女同声庆贺的时候,这所学校竟然悄无声息,没有一位教师向学生提起此事,也没有一位教师组织有关的班会和学习,还是按部就班地早读英语、上课、测验、自习!许多学校把“创新”写进了校训,可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看不到一丝的创新气氛,教师偶尔萌发的一点创新念头,即刻被考试、升学率的指挥棒打得无影无踪。
  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刘亚军、张艳菲、孙芳三位老师通过互联网、电话、问卷等方式,调查了上海市150所不同类型的学校,写出了《关于上海部分学校校训的调查报告》。在电话调查中,他们设计了3个小问题,第一,你学校的校训是什么;第二,你认为你校校训的特色是什么;第三,你校校训是如何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调查的对象为具有权威性和综合性的学校党办、校办。关于“校训是什么”的问题,需要查找宣传资料或询问他人才能回答的占调查总数的93%。对于第二、第三个问题,能够扣题、自圆其说的更是寥寥无几。此类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学校对校训的宣传力度不够,同时,没有将教育理念转换成可操作性的制度,也没有落实到学校的行为规范上,致使校训不能渗透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而只能普遍流于形式。
  形式主义的最大弊端在于使教育成为空洞的说教,养成教师、学生的两面性格,失去教育的本来意义。诚信问题之所以成为我们当前社会道德伦理建设的最大难题,当然也与教育有必然的联系,难怪朱镕基总理在给国家会计学院题写校训时,直接写下了“不作假帐”四个大字,这既是写给社会的,也是对学校提出的基本要求。
  避免形式主义的最好方法就是求真务实,它要求将校训的内涵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日本的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诚实”二字,到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实”二字,如东京文京女子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勤勉、仁爱”;泰星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品位和刚毅”,泰星中学的校长向记者解释说,诚实就是对所有人都要以诚相待,有品位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诚实,因为诚实,所以要一诺千金,以坚强的意志实现诺言。在日本,诚信教育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贯穿学生学校生活的始终。日本学校有一种伦理课,诚实、善良、向上、奉献、谦让、名誉、正义是其主要内容。日本中小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道德手册,名为“心的笔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记载着各种道德规范,诚实是重
相关文章
2006-09-28 10:13:57
2007-01-26 14:58:56
2006-09-13 15:19:25
2006-09-13 15:13:10
2006-09-13 11:07:34
2007-01-26 14:49:51
2006-09-12 17:19:54
2006-09-12 17:18:59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ybm_cn@126.com | 电话:020-84032788 | 传真:020-84032368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74号首层自编之一 | 邮编:510230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永博明教育 | 粤ICP备1708083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