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校品牌管理 >> 品牌传播 >> 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四个特征 >> 阅读

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四个特征

2006-09-27 14:34:29 来源:永博明 浏览:6066次 【打印
内容提要:暂时没有相关摘要....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演绎过来的,其内涵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积累性学识,可以为学校赢来相对比较优势的一系列能力的整合,这种整合能力可以对学校运行所投入的资本、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知识、文化、管理、技术等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起到粘合、优化、膨胀作用,使之产生聚合、裂变反应,从而释放更大的能量,形成1+1>2的扩大效应,从而赢得持续的比较优势。其主要特征有四个:价值性、稀缺性、知识性与创新性等。
价值性
  同企业一样,学校核心竞争力也具有价值性,就是说学校要在基本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要求的基础上要能够提供各具特色的教育服务,在满足客户(学生和家长)教育需求中实现价值和效用的最大化,要能比竞争对手在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和创造客户价值方面做得更好,同时给学校的目标客户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效用。比如有的学生希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那么学校要能提供给发展特长(比如在音乐方面,体育等)所必须的教育服务,也就是所谓的为客户“创造消费者剩余”,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一个学生在该校求学可以比在同级同类竞争学校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服务质量和效用,该校所提供的高于竞争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和价值的差额就是这个学生得到的“消费者剩余”。在价值上为客户创造“消费者剩余”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必要组成部分。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表现在不同的校风传统和管理模式下色彩纷呈,争奇斗艳。比如有的学校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有的学校突出学生的外语专长,有的学校大力塑造艺术教育的特色等等。这样通过多元化的途径为不同的目标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价值,使其在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扩散、壮大、延伸的过程中得到效用和价值的最大满足。
稀缺性
  在资源学派看来,企业之所以盈利,是因为企业拥有独有的稀缺资源并拥有持续产生这种资源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企业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种资源能够充分被竞争对手获取或者其核心能力结构完全被复制模拟的话,那么企业之间的资源与核心能力差异就不会长期存在。所以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的成功要依靠这些能够产生潜在租金的稀缺的独特资源,正如尼古莱·J.福斯等人认为的那样“有效的资源配置、开发和保护(独立)是取得最佳绩效的必由之路”。
  其实学校核心竞争力特点也与此类似,也具有稀缺性。不同的学校由于其不同的条件和境遇,各自拥有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比如质量高低的教学设备,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优劣不同的管理水平,长短不一的建校历史,尤其是优质学校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校风传统,这些是很难被竞争对手复制与模拟的,因而存在着稀缺性。有些教育专家对名校所新建的二级学院是否真的能体现名校的名牌而产生的忧虑是不无道理的。
  优质的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学校想得到这些资源即使付出了成本可能也无法得到,因为这些形成核心能力基础的资源是一种积累性知识,是一所学校各种办学能力的升华和结晶。拥有这些稀缺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的学校就能够通过提供优于其它竞争对手的教育服务而实现办学效用的最大化目标。
知识性
  正如普拉哈拉德与哈默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积累性知识,是通过企业自身学习长期积累的结果,不是通过要素市场购买的,他们的观点揭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性特征。尤其面临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知识的生产、交易、管理和创新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尺度。正是通过对知识持续的积累和创新成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保持旺盛的生机。
  其实学校核心竞争力更具有知识性特征。学校办学经验、师生员工的活动成果、教育教学科研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等等作为不同方面知识生产创新的竞争优势都会在此基础上最终凝聚成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核心竞争力一般包括显性和隐性要素两个部分,同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隐性部分所占比重更大一些。显性可以被借鉴、复制甚至模拟,而对于占主体地位的隐性部分很难表述成语言,因而难以被完全仿制,也是很难被替代的。这部分隐性知识主要是易被人们忽略的学校的校风、管理技能、品牌声誉等无形资产,难以言表和确切规范,具有极强的暗默性(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难以仿制和购买,转移和移植也是困难的。“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语),其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受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性特征的限制:
  第一,知识的暗默性。哲学家普兰尼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暗默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另外一块是明晰性知识(Articulated  knowledge)。所谓明晰性知识是指可以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达的知识;所谓暗默性知识是指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或规范的语言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他认为暗默性知识在人类的知识中占据了绝大部分。暗默性知识难以用语言和文字准确阐述,无法进行编码,只能在实践中获取和积累。比如以老带新式的学徒制研修,名师授课时的教学艺术等等,这些他们自己可以了然于心但是难以言传,而正是这些大量的点滴琐碎的教育教学行为却是形成学校比较优势的潜在资源,所以暗默性知识又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基础框架,这就增加了学校核心竞争力购买和移植的障碍。
  第二,知识的复杂性。简单的知识可以用很少的信息来描述,复杂的知识则需要大量的信息,复杂的知识对于复制者来说就构成了进入壁垒。此外,如果知识过于复杂,则需要竞争学校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和消化能力,否则很难吸收建立在复杂知识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正如巴尼在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时所指出的,“在高度复杂和相互依存的人力资源或生产技术系统当中,很难确认某一行动成败的具体原因……因为其间缺乏清楚而直接的因果对应关系。所以说,与此相随的企业经营绩效由此具有高度的模糊性。”麦克米伦等人认为,来自于产品生产所需的各种必要性要素的组合的复杂性导致了竞争对手模仿的障碍。构筑在复杂知识基础上的学校核心竞争力性质也同样如此,我们都知道优秀学生的培养是学校各资源要素协同发生作用的结果,我们无法确认、分离并评估各个因素所起到的作用与贡献的大小。能具体说出某一优秀学生身上凝聚的某一老师或者某一领导的业绩与贡献吗?正是由于育人知识的复杂性,由此也降低了个别优秀的教师员工被“挖”走后所可能导致的损害程度。
  第三,知识的专用性。知识的专用性是指某种知识在某一特定用途方面能够发挥其最大效用,而在其它方面的作用就相对小一些,学校利用这些专用性知识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发展起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从而满足特定目标客户的教育需求。比如一所艺术特色的学校所积累和创新的艺术教育特色方面的知识可以满足接受艺术教育客户的需求,因而从这种知识的专用性中获取办学效用的最大化。由于这种专用性知识获取要经过长期的相关工作的锻炼、学习和培训,这些专用性的知识如果被转移到学校外部,其价值和效用就会失去或者降低。比如中小学教师积累的是教育专业性知识,是特殊的人力资源,如果流失到教育市场外部就业,其劳动力的价值就会大大贬值的。即使是优秀的教师转移到同类竞争学校中工作,对于使用他的这些竞争学校而言,其价值也会较低的。专用性的知识效用会在转移中降低,因为一个优秀教师发挥多大的效用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专用性知识的积累程度,更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的激励因素等综合情况,他很难在其它竞争学校复制原有学校的工作效率、工作状态,尤其是原有学校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同时罩在该教师身上原有学校的品牌光环也会黯然褪色,从而出现名师不名的现象。知识的专用性正是导致学校核心竞争力难以被复制模拟的重要因素。
创新性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源于其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但也不是所有的教育资源要素都会对核心竞争力的成长产生有益的作用,有些资源固然会给学校带来比较优势,但是如果这些资源更多的是由明晰知识组成,也就是存在较低的获取障碍,其它学校也就很容易模仿、复制、或通过其它购买途径获得。比如教学设备方面的优势就可以通过要素市场购买到,那么基于此种资源之上的核心竞争力就会被成功的效仿,其原有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就会被打破。即使是主要由暗默性知识构成的模仿障碍,也无法长久地阻止竞争性学校的模仿和进入企图及其相应的行动。这些无形障碍或早或晚地被竞争性学校所消解和掌握,甚至超越。所谓核心竞争力的独一无二和不可仿制仅仅是动荡不安的竞争环境中的一个极端和特例而已。所有的学校都要在变化的环境中利用所拥有或控制的战略资源及各种契机进行持续性的创新,不断开发、维护已有核心竞争力,善于变更和培育新的核心专长。例如一所学校以艺术特色为核心专长,但是由于附近地区竞争学校的持续长期地密切追踪,不断地理解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并进行模仿、创新,甚至在艺术人才的教育方面能够比该校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消费者剩余,那么对于这所艺术特色的学校而言其建立在艺术知识上的核心竞争力的相对比较优势已经丧失了,为了更好的生存不得不细分教育市场、重新定位并变更和培育在新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还有一些原因导致核心竞争力的变更与创新,比如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可能会引起甚至改写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规则,从而重新确认或定义学校在教育市
相关文章
2007-06-13 17:11:10
2007-06-13 12:09:05
2006-09-28 10:09:49
2006-09-28 10:06:29
2006-09-28 10:04:57
2006-09-28 10:00:18
2006-09-28 09:59:25
2006-09-27 15:17:49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ybm_cn@126.com | 电话:020-84032788 | 传真:020-84032368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74号首层自编之一 | 邮编:510230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永博明教育 | 粤ICP备1708083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