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校品牌管理 >> 品牌塑造 >> “教育公平改革”风雷隐动 >> 阅读

“教育公平改革”风雷隐动

2006-09-26 15:46:13 来源:永博明 浏览:3209次 【打印
内容提要:暂时没有相关摘要....
     2005年春,中国教育事业的地平线上,隐隐有风雷滚动。
    这是“八股取士”科举制度被废除的第100个年头。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令人颇感苦涩的问题:“中国古代科举尚且能大致体现社会公平,而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做不到吗?
    早一年,联合国主管教育权利事务的特别调查员来华考察,离开时,她抛下一句把所有闻者当场噎住的评价:“在保教育权利方面,贵国连非洲的乌干达都不如!”
  2005年2月,湖南省教委原党委书记朱尚同等5位教育界老同志在媒体上联合撰文追问中国教育公正问题,文章发出了空前尖锐的质问:“今天有钱有势的子女,进入好学校的比例,是不是增多了?他们都是考上的么?我们这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是习以为常了,还是觉得汗颜?”
  2005年3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石》的短评,文章引用了新出炉的《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报告》,指出清华、北大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比例呈下滑趋势。作者评价:“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如果教育反而扩大社会差距,那岂不是背离了初衷?”
  2005年春天的“两会”,“教育公正”的呼声与建言不绝于耳。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武汉大博导洪可柱为领衔的31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春秋两季高考”的改革建议。在广州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洪代表再次峻言“没有教育公平,便没有和谐社会”!
  教育行政当局受的压力无疑格外巨大。教育部部长周济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表示“要改变现状,就要对教育投入、规划政策做进一步改革,这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三大不公”困扰教育
  梳理人们当前对教育公平性和公正性的种种质疑,大致有三大层面。
  首先是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据国家相关课题组调查显示,近年随着学历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现在,城市人口拥有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分别是农村人口的3。5倍、16。5倍、55。5倍 ,281.55倍 、323倍。
  南京学者张玉林研究了北大和清华20年来的招生情况,情况令人惊叹:以1999年为例,两校招收的本科生中农村学生只占17。8%,与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近70%形鲜明对比。
  其次是国家名校招生指标对广大“外省人”的不公。
  对于普通国民来说,国家正义的最重要象征之一,就是最高学府公正地向各地国民敞开大门。但现实是,多数省份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要比大都市的孩子付出大得多的心血。
  至于这一招生指标如何产生?循何标准?很多大学校长自己也解释不清。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提出“高校指标分配不能搞地域歧视”,引起公众热切关注,《新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大几所知名大学负责人,他们均承认招生指标确实存在各地不均衡现象,但问及“是否公平”时,却大都含糊其辞了。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称,如果不定额分配的话,“西藏的学生就没有办法读北大了”,现行制度“确保每个省都有最好的学生进入国家最好的大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公平的”。
  原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则说:“对于清华、北大、复旦这些国内顶尖高校来说,给一个省100名额,给另一个省50个配额,哪个公平,这不好说,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
  相比起来,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的回答倒较为明确;“上海市对复旦的支持非常大,所以复旦在上海的招生人数相对要多一些。”王坦言,高校在一定自主权限内,一般都会优先考虑高校所在地。
  但公众显然并不认同校长们的观点。《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89。3%的人认为,目前全国重点大学招生指标的分配是不公平的。有批评指出:“这是以‘扶弱’之名,行‘济强’之实。”
  今春“两会”上,来自湖北团的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在其关于“高招制度”改革的著名议案中,对当下招生配额不公的具体情形,进行了一番精细的分析:“据不完全统计,恢复高考制度20多年来,清华、北大在湖北省每年招生人数不足百人,在北京市则不低于500人,招生人数两者相差5倍;而湖北省总人口7500万人,北京市总人口1500万人,相差5倍 。即同等条件下,如果湖北省只有一个招生指标,北京市却拥有25个指标,北京市却拥有25个指标,这是多么严重的不公平!据统计,湖北省考生上清华、北大的平均分数线比北京市考生要高160多分!”
  学者张玉林先生也解剖了“清华”神话:在迄今为止的20多年间,清华大学投放北京市的招生名额始终超过苏、皖 、鄂、川4省总和,2001年则占其招生总数的18%,而当年北京毕业生数量只占全国总量的0。9%。结果必然是各地录取比例和分数线的极大悬殊。
  对此,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也指出:“所谓配额制,大多是偏向弱势群体的,只有在中国当代高考才反其道而行之,它公然照顾强势群体—大城市中的考生!”
      除了城乡差异与招生指标的不公正外,还有一种不公正,它是由于各种特殊招生手段造成的不公—也往往和“教育腐败”相挂钩。
  朱尚同等“湖南教育界五老”观察到,目前高校招生有几类降分录取:一是“定向生”,省属院校可按规定眼录取线下降20分,收费“行情”不一,少则1。5万元,有的重点名校高达10万元以上。“定向生”并不“定向”,已是公开的秘密,可这种假指标仍一年年由有关部门郑重下达;二是“二级学院”,各校收费标准不一,大体3万元左右,录取线按生源多少而定,可以降100分甚至更多。四是“专升本”向专科生收费卖本科资格,一般在1万元左右。简而言之,如此行径,就是“卖考分”3个字而已。
  不少家长还观察到,高校招生中,常常让“上线”人数多于最终录取数,由此产生了很大的“灵活空间”,使具有特殊背景的考生优先进入;至于“机动指标”、“保送生”、和各种“特长生”流向,往往不是一般平民子女。近年来湖南省隆回一中“保送生”舞弊案,上海交通大学“招生黑幕“,以及西安市大面积”体育特长生“ 舞弊事件,都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教育不平等扩大阶鸿沟
  “三大不公”当头,无疑使贫民子女升学门槛大为提高,向上流动的障碍增大了。
  上大学,现在不但要比较智力和勤奋,还要比较身份、户口、关系网、财力。教育本应该是推动社会公正的利器,为每个不分贫贱的国民,提供改善命运的愿景,但面对“三大不公“,教育的光芒黯淡了,它失去了传统价值系统赋予其的道义色彩,反面造就与扩大了阶层鸿沟。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7月28日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职业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当干部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学艺就此指出:户籍、就业、人事这3个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和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使社会流动不畅,阻碍着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形成。
  观察家们还指出,中国经过10多年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等都在逐步走向公平、公正,但与之相比,中国教育的公平性却在恶化。国民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平等,造成公民在个人技能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不平等,是社会合理流动的最大障碍之一。
  学者张玉林以讽刺的笔墨写道:“近10年以来,当大中城市重点学校的教师可以前往‘新马泰’旅游,从而展现城市中产阶级的富足与潇洒,无数遭受工资‘拖欠’的乡村教师却构成了各地上访队伍中令人瞩目的群体。
  乡村教师这支在传统社会中曾担当社会整合作用的力量,现在却向着“不稳定”的方向转化,这显然是一个“不祥的信号”。
  “目前这样一种不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学者陆学艺感叹。学者朱学勤也指出:高校是教育的最后一站,理应对此前阶段客观存在的教育上的不公进行的亡羊补牢,尽可能补救前衍,怎能再人为继续扩大教育不公平现象呢?
  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
  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些制度性缺陷,造就了高教领域的不公平,使农家的孩子越来越难以考入大学,使外省青年越来越难以读大都会的名校,使富家子弟总能变着花样混到文凭?
  不少研究者指出,中国目前这种“教育不公”的体制,很大程度上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优先取向”的思路残余——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调查,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
相关文章
2006-09-27 10:47:21
2006-09-27 10:44:45
2006-09-27 10:43:08
2009-02-26 14:29:31
2006-09-27 10:37:57
2006-09-27 10:35:27
2006-09-27 10:31:23
2006-09-27 10:29:04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ybm_cn@126.com | 电话:020-84032788 | 传真:020-84032368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74号首层自编之一 | 邮编:510230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永博明教育 | 粤ICP备1708083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