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永博明文化 >> 读书笔记 >> 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 阅读

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6-09-30 15:35:45 来源:永博明 浏览:5159次 【打印
内容提要:暂时没有相关摘要....
    一、学校文化的界定
    一提学校文化,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或加上第四个层面——行为文化。那么,什么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呢?物质文化等于物质吗?不等于。一所学校的物质条件可能是优越的,但却可能是与人隔膜的甚至对立的。物质文化是一个组织中的人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方式。制度文化等于制度吗?不等于。制度文化在根本上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制度的方式。文本中制度可能相同,但对待制度的态度和方式却截然不同:制度没什么用?制度是定给傻子的;制度是经过大家讨论的,因而一旦制定就会被大家自觉遵守……对待制度的不同态度和方式使学校制度的执行状态大相径庭。精神文化等于精神吗?不等于。精神文化的核心不是名言警句,而是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是其在学校中的合理合法性,是人们对待名言警句的态度。一个组织的真实的道德与精神状态是不能简单在组织的某句口号、某篇文章中去寻找的,而必须在组织成员的做事方式与状态中去寻找;有的组织的道德与精神状态在口号或口头上是非常高调的,但有可能其组织成员连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很难保证,而相反,一个在口头上低调的组织,其成员却可能随时体现着高雅。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中最重要的是组织成员对待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的方式和态度的不断改善。例如,物质建设不只是后勤人员的事情,领导的事情。学科老师可以从学科的角度提出建议,甚至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会不仅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协助执行者,还是学生喜爱和呼吁的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因而真正成了学生自己的组织;学校校歌、校训以及各种壁报不仅是校长欣赏的,更是学生们在内心非常喜爱、欣赏的。
  从对学校文化的三个方面的分析和界定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清晰地看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东西——组织文化。也就是说,学校文化的根本就是组织文化。学校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内隐规矩”就是组织成员已经接受的习以为常的做事方式。“内隐概念”就是做事方式背后的对事情的价值判断。这些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有的可能被组织成员意识到了,有的可能还处于无意识状态。比如:在一次听课时,我们发现教师不断地叫起学生,请其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老师摆放在讲台上的物品的特征,而教师自己却一直忙着准备其他实物,根本没有听学生的回答。表面上,这位教师展现着他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而骨子里却没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将学生当成自己表演的道具。我们想,这位教师并不一定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内隐规矩)以及对学生的这种定位(内隐概念)。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组织也会如此。
  二、如何建设学校文化
  课改呼唤新的学校文化,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种呼唤如何生根,变成现实,将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如此复杂的问题,我们的思考必定是极其初步的。一个人在做事中体现的独特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是一个人生命特征所在;一所学校中的大多数人在做事中体现的独特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同样是这所学校的生命特征所在。因此,“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所在。学校文化是一根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牛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以及行政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一所学校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状态,是学校中的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的结果,是学校文化的外显,是学校文化生命之树的叶子。大家可能会问精神应该是文化的核心,怎么会是结果、是叶子呢?仔细想想,是什么在决定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言堂下必然是群言的沉默;封闭的办学必然是精神的封闭;凡事都由领导说了算的学校,久而久之,群众也就真的成了愚民。因此,学校文化的核心和主干就是我们在前面对学校文化的界定:学校大多数成员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当我们这样去理解学校文化的时候,我们对于学校文化就是可以有所作为了。
  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学校文化也有一定的客观性。学校是管理中的学校,学校文化必然受到管理机构的文化的制约。教育行政部门对待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必然影响校长,影响学校文化。也就是说,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能左右学校的权力部门的文化必然影响学校文化。学校是社会中的学校,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必然会影响学校文化,因为生活在学校中的人同时也生活在地区,生活在一个地区的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形成某种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教育行政文化和地方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是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考虑的客观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不能有所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学校中人们生活的地区文化,充分吸取其中的营养。不妨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地方文化的特点得到充分研究了吗?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的地方文化特征得到尊重了吗?学校管理思想和方式充分考虑了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特征以及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和教师的地方文化特征了吗?地方文化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了吗?同时,学校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位,既要服从上级领导,又要坚持自主办学。服从的是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基本的规范性的要求,自主的是学校组织成员中形成的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由于文化体现在行为和现象中,因而学校文化是可以诊断、改造的,诊断是改造的前提。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对学校文化的诊断与改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来诊断学校文化?切入口应该选在哪?
  学校文化的诊断可以通过对行为的分析来进行,也可以直接从行为中的“问题”和现象人手。学校文化的自我诊断过程就是学校文化的自我改造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诊断整个过程大致包括三步:
  1.平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都是怎样做的
  学校领导是怎样工作的、开会的、说话的?教师是怎样备课的、上课的、评课的、改作的、怎样与学生交往的、怎样与家长联系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休息的、怎样参加课外活动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详细描述。因为任何行为和现象都是有意义的。比如,我们在教师的评课过程中发现老师们都不说话而且是很长时间的冷场。为什么会这样?“不说话”赋予的内涵很值得深思:是不知从何评起,还是不好意思评或是根本不想评呢?因此“不说话”也很有意义。因为行为是文化诊断的基本依据,因此能否深人、具体、真实地描述现象是确保诊断科学性的前提保障。
  2.平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
  从文化学家的观点看,行为的深层次分析就是文化分析。那么,深层次分析要深到什么程度?怎么分析?根据我的理解,绝大多数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分为显性学习和内隐学习。内隐学习发生在行为层面上便是内隐规矩,而发生在概念层面上便形成内隐概念。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既可能受到内隐规矩的影响,也可能受到内隐概念的制约。因此,对行为的分析应该做到:(1)要深到“内隐规矩”。分析内隐规矩就是要具体描述行为的内容以及特征。例如::教师备课,具体是怎么备的?是抄教案呢,还是有自己的创新与思考。有考虑学生学的问题,还是只管自己教的问题。等等。这种行为可能基于内隐概念,也可能不基于内隐概念,而仅仅是外在规矩的内化。这种行为是某个教师的行为还是大多数教师的行为。如果是大多数人的行为,那就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学校行为了。(2)要深到“内隐概念”。内隐概念是人们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教师的头脑中存在两种概念:一种是外显的概念,一种是内隐的概念。以“学习能力”这个概念为例,老师们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学到的“学习能力”的界定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被问及学习能力的定义,学习过的老师便会以这个解释加以回答。可是,老师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学习能力”却是另一种内涵。老师们常常说:这个学生学习能力强,那个学生学习能力差。追问一下,这个“学习能力”的内涵是什么?主要指的是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复习预习能力、记忆能力等,实质主要是接受学习的学习能力。《纲要》中的学习能力则是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提出的。两种概念各行其是,甚至会出现互不相关的情况。因此,对教师行为,只有深人到内隐概念时,才能真正做出解释。实际上,不仅教师行为如此,所有人的行为都如此。
  3.平时这样做.领导、教师、学生感觉怎样
  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唤醒感受,并在唤醒感受中唤醒主体,唤醒对目的的反思、唤醒对价值判断的反思、唤醒渴望和追求。例如:上课教师讲条条,  学生记条条,回去背条条,考试考条条。教师上课累不累?学生听课累不累?教师上课这样讲条条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学生发展还是误了学生发展?学生样听课真能全面发展吗?教师还可以怎样上课?学生还可以怎样听课?……唤醒感受是让教师感觉自己的境地和状态。唤醒目的与价值判断是让教师反思自己的目的是否合理,然后思考新
相关文章
2006-09-30 15:39:56
2006-09-30 15:39:18
2006-09-30 15:37:41
2006-09-30 15:35:45
2006-10-23 15:53:34
2006-10-23 15:49:24
2006-10-23 15:46:32
2006-12-04 16:31:3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ybm_cn@126.com | 电话:020-84032788 | 传真:020-84032368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74号首层自编之一 | 邮编:510230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永博明教育 | 粤ICP备1708083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