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校品牌管理 >> 品牌风采 >> 校长应成为学校文化的培育者 >> 阅读

校长应成为学校文化的培育者

2006-09-15 11:16:15 来源:永博明 浏览:3663次 【打印
内容提要:  古今中外的学校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其思想观念、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对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更是学校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强化校长的角色意识,促进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让学校文化和校长一同成长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
  古今中外的学校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其思想观念、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对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更是学校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强化校长的角色意识,促进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让学校文化和校长一同成长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
 
  校长要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开拓者
  学校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笔者以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加强学校管理文化改革的研究实践和开拓创新是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校长要成为人文管理的行家。我们认为,所谓人文管理就是把教职工真正当作“人”,尽可能激发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个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有创造力、有价值、有作为的人。这就要求学校一把手校长力求做到一切工作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充分依靠教师、尊重教师,不断建立和完善“引进人、培育人、用好人、激励人、成就人”的管理机制,切实优化“关爱”教师的人文环境,为教职工提供开放的、有利于自由施展才华的事业平台,努力创建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制定立体化、多层面、强而有力的激励措施。
  为此我们一方面不断实施和完善《人才引进实施意见》、《名师奖励实施意见》、《校内结构工资制改革方案》以及各种与之相配套的考评细则和激励措施,定期进行系统的考核、评比、表彰;另一方面力求做到管理意识的“四个增强”和“四个淡化”,即增强服务意识,淡化领导意识;增强协作意识,淡化指挥意识;增强学术意识,淡化行政意识;增强“对话”意识,淡化“灌输”意识,因而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全体教职工在学校决策、管理、改革、创新实践等各项工作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校长要成为科学管理的能人。显然,科学严谨的学校管理文化首先得力于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较高的组织管理技能。因此,本人不但带头参加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和教育博士课程高级进修班的在职培训,而且鼓励其他领导成员进行专门的业务理论进修和外出考察学习,主动承担学校科学管理方面的课题研究,并实行期末管理工作学术交流制。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交流,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为加强学校规范化科学管理,我们不仅建立专门的规范督察组织机构——学校督导室,负责督查、指导各部教育法规的贯彻落实,开展教育热点、难点的调研,为加强素质教育、推进优质教育提供服务,还将学校的各种制度、细则、措施、要求等相关管理资料汇总,并按正规书籍出版规格编印了30万字的学校《方圆集》(即《规矩集》)。为了提高管理效度,我们还施行常规检查通报(表扬或批评)制度、星级评比制度和部门整体捆绑考核制度。
  校长要成为品牌管理的智者。品牌是学校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所以校长不仅要有强烈的品牌经营意识,还要有一系列打造学校品牌的有效方略。我们认为,构建学校品牌管理文化,一要树立品牌意识,使全体师生员工都知道学生、教师和质量是推动品牌形成的三大要素;二要实施品牌承诺,譬如“视学生若亲子,视家长为上帝,视质量如生命”就是我们实验学校人的主要承诺;三要传播品牌信息,如通过咨询会、家长委员会、开放课堂等途径,利用校报、地方媒体和权威教育报刊及时把学校有关信息传播出去,借以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
 
  校长要成为教师文化的建设者
  新课程思想告诉我们,学校要使学生健康成长,首先要让教师健康成长;学校要使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让教师全面发展。一句话,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就要加强对传统教师文化的改造和对新课程背景下新型教师文化的建设。
  校长要成为教师学习的组织者。教育不仅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永远只能是学生,需要终身学习。在信息时代里,我们的校长仅仅要求教师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加强组织和引导,为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力支撑。
  因此,我们一方面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各种形式的自学和进修,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全面而系统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和成果,并对学校下发的有关教育理论专著学习情况进行专项考查;经常请专家学者来校做各种辅导讲座,主动组织安排教师外出听课、观摩,向同行学习(我们规定每学期各部派出学习的教师比例不得小于30%);给每一位一线的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促使他们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备课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又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让他们尽快从身边的名师那里掌握成熟的教育经验。
  校长要成为教师研究的引导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由此可见,一个好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实践证明,凡是在教育工作当中注意时时研究,事事研究,注意研究每一个学生,研究每一次得失的教师,一般都有独到的教育思想,一般都能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开展和落实日常的教科研活动和一系列课题实验研究。校长要始终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带头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学生,为全校教师作“示范”和“向导”。我们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基本功大赛以及课件评比、网络教学大赛等现代教学研究活动,还利用每年的暑期教师培训,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为了给广大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提供更为理想的平台,我们还定期出版学校内部交流杂志《ES教育研究》。正因为如此,我校教师每学期均有上百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和获奖。
  校长要成为教师创新的激励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实践活动需要有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实现心灵的自由,需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以集中思维,需要有不断的赏识激励以发掘灵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讲,教师工作的不断创新就有赖于校长对他们开展的每一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的每一次创造性劳动不断加以引导、保护、赏识和激励。
  为此,我们在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事业平台和加强人文关怀的同时,不断引导他们通过教育改革实践明确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不断发现、张扬和肯定他们进行改革创新的实绩和闪光点。我们不仅注意认真考察他们在日常教育改革实践的点滴成果,通过月度工作实绩考核加以肯定,还积极帮助他们确立和申报各种课题实验,促使他们就某一个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改革研究和创新实践。目前我校绝大多数教师均参加了区级以上的课题实验并已取得多项成果。近年来,我校已有多项课题实验成果及教育创新活动成果在国家和省市级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
  校长要成为校园文化的设计者
  笔者这里所谓的“校园文化”指的是校园环境文化。校园环境作为一种静态的“隐性”教育资源,它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通常情况下普遍使用的动态的“显性”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现代教育思想又赋予了校园环境建设新的内涵和要求。因此,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进行整体构思、策划、设计和不断创新,校长责无旁贷。
  校长要善于校园“自然环境”建设。这里所说的校园“自然环境”是指校园建筑、绿化等构成的“自然类”环境。可以这样说,校园自然环境中的一草一木在陶冶孩子们的性情,优化孩子们的气质,美化孩子们的心灵,净化孩子们的品格等方面起着绝对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灵魂和办学品位。对于我们这所全寄宿一贯制学校而言,平日里学生一天24小时全部在校度过,校园自然环境文化的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精心设计建设了“卧虎广场”、“藏龙广场”、“英才广场”、“读书亭”、“状元亭”等30 多处构思巧妙、特色鲜明的风景点和绿化带,还兴建了别致高雅、极富个性的“家乡名人路”和“国内外知名大学路”,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块石头都在育人,让每一片花木都在传情。
  校长要精通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这里所谓的“人文环境”是指直接传递教育信息的环境因素,它可以更直接、更充分地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它是校长人文素养和教育层次的集中反映,也是对师生进行立体的、直接的引导和激励的重要手段。
  我校各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精心布置了镜框式和橱窗式班级文化长廊及学校文化长廊,精心设计了双语壁画、双语楼名、双语室名、巨幅校标、学校规划灯箱、电子显示屏和触摸式电子信息操作平台等等,不断向孩子们展示艺术作品,传递文化精品,反映校园真善美。我们不仅注重信息内容的科学性、时效性和丰富性,还强调表达形式的艺术性和多样性。
相关文章
2006-09-27 09:54:08
2006-09-15 11:05:47
2006-09-15 11:02:18
2006-09-15 09:58:01
2006-09-15 09:51:53
2006-09-15 09:44:53
2006-09-15 09:41:19
2006-09-15 09:36:13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ybm_cn@126.com | 电话:020-84032788 | 传真:020-84032368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74号首层自编之一 | 邮编:510230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永博明教育 | 粤ICP备1708083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