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校品牌管理 >> 品牌课程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品牌打造(上)——在第三届全国学校品牌管理高级论坛上的演讲 >> 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品牌打造(上)——在第三届全国学校品牌管理高级论坛上的演讲

2006-09-27 09:52:21 来源:永博明 浏览:4636次 【打印
内容提要:暂时没有相关摘要....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来到论坛和在座各位共同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品牌打造这样一个课题。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打造学校品牌的重要契机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影响学校生活的一件大事,就是新课程改革,而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它也正在越来越多的重新规范着教师“教”的行为,重新变革着学生“学”的行为,重新规范着学校的管理行为。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课程的变革也和学校品牌的打造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关联。因为,每一次的变革时期,在风起云涌之际,总会出现一些新的领军式的组织、单位和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为学校品牌的打造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这个机遇,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常常是学校品牌的缔造者
  任何一个事物,在改革之初,如果我们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能够在先行先试上下功夫做文章,就完全有可能体现自身的先发效应,从这种先发效应出发,学校的某些品牌就会逐渐地呈现出来,或者说变得明显起来。
  以浦东为例,浦东开发开放已经15年了,15年的庆典刚过,回顾一下整个浦东作为一个地区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浦东正是由于先行的开发开放效应,才使得自身逐渐体现为一个新的品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也是如此。如果学校能够在充分理解认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实际,从宏观上对学校的发展加以谋划,从而促使学校在某些方面产生变革,也极有可能成为新时期的学校品牌。
  比较有代表性的,像江苏的“洋思”模式,其形成正是由于把握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当中的某些要素,首先是变革课堂,把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在还学于生的过程中,学校也逐渐拓展了其影响。在今天,仍有许多学校到“洋思”去取经,“洋思”随着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逐渐跃升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个新的品牌。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学校实际上也面临着重新洗牌,在这个洗牌的过程中,谁能够占得先机,去进行一些先行先试的工作,谁就能够体现出学校自身的先发效应,也就逐渐能够使学校呈现自身的生命力。
  在今天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学校能够锐意改革、志于进取,不断去开拓学校改革发展空间,就可能呈现出自身的示范效应。除了先发效应,示范效应同样也是今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需要关注的。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原有的典型可能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不再像以前那样影响力之大,以往的经验也可能不再奏效了,因此在这种改革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自身去积极探索,通过探索形成一种新的典型经验。这种典型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辐射连带互动,便会使得自身的品牌逐渐具有相当的影响。正如我们国家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后来者,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外生后发型的现代化国家,因此所采用的模式,所使用的大量品牌,大多来自于那些已经先行的内发型现代化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所谓的品牌实际上95%以上都占有在那些先发的现代化国家。
  同样,作为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先行先试,自身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就有可能使得我们的学校处在一个品牌比较凸显的地位。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课题,新基础教育,它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参照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的,甚至比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来得更早。但恰恰就是在“新基础教育”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中,它所形成的理念、操作模式、教师培训的样式,所产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学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基础教育”从而也成为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往往是学校品牌的塑造者。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解决者常常是学校品牌的凸显者
  新课程推进到今天,虽然才有五六年的历史,但它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它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存留的空间也非常之大。假如学校能够在面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思考一些处理矛盾的新举措,提出一些直面新情况的新措施,那么它就会成为品牌的潜在拥有者。
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至少包含四个方面:
  1、理念与行动脱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一个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三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以及“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五个发展”,即突出促进学生五个方面的发展——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等等一系列口号性的理念。但理念不代表行动,甚至某些行动也不能契合它的理念。理念和行动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比如我们一讲到“三个一切”是琅琅上口,医院说,我们的办院宗旨是: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妇联说,我们妇联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妇女,为了一切妇女,为了妇女的一切。一提到“五个发展”便激动人心,诸如此类,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有多少真正落实在实践中呢?有多少真正体现在我们学校的教育活动、体现在课程教学包括与学生的其他交往活动之中呢?
  假如我们的理念仅仅停留在一个口号形态,而没有将其切实转化为行动,就有可能遮蔽行动过程中所存在的疑难问题,使我们满足于对这种口号性理念喋喋不休的传授和传诵。所以在今天,假如学校锐意进行课程改革,不妨去思考如何把这种课程的理念切实转变成学校的实践,使得理念和行动融为一体,使得行动切切实实能够反映和体现课程改革的一系列基本性要求。
  2、决策和操作脱节。对于新课程改革,最高教育决策部门曾经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国务院下发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一系列举措,这些决策对于推进新课程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但是,在良好的决策与具体的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常常对应于这些决策的所谓执行,就是用相应的语辞来勾勒学校的具体实践。而其间转化的环节,其间执行的一系列操作措施却常常被忽略或一笔带过,而品牌的创建恰恰就是把这些决策通过校长的执行力转变成学校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在跨越角色和执行的过程中,在使决策转化为一系列操作的行为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这些基本的理念,切实转化为具体的举措,学校需要彰显的一些特色就能逐渐成型和凸显出来。
  3、课程与教学脱节。虽然此次的课程改革拓展了原有课程的涵义,课程不再仅仅指代原有意义上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参教科书,但是就其核心而言,仍然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内容的成分,而任何内容,都需借助恰当的形式来表达。如果形式表现不当,就可能遮蔽内容本身的光彩。反之,若形式表现恰当,便会与内容本身的光彩相得益彰。
  现在关于新课程的标准以及相关的教程已经很多了,但新的教学模式并不多,新课程需要新课堂,新课程需要新教学,如果课堂没有改变,教学没有调整,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所谓的课程改革就是外在于学校的,即外在于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习的行为。因此,每一所学校都需要思考如何把课程转变成为教学的举措,如何把课程的理念转变成为教学的理念,如何把教学的理念转变成为教学的行为,以及如何把教学的行为转变成为教学的自觉。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转变中,学校也在明晰着自身的发展方向,积累着自身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在不断地培育着学校自身的品牌。  
  4、评价与内容脱节。如果仅有内容的调整,而评价的方式、评价的对象、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形态并未做出相应的变化,依然是新课程、老中考,新课程、老高考,那就只会使课程改革更加举步维艰。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追逐功利的。尽管我们反对一系列的文凭病,但往往在用人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他是否有文凭,因为文凭是一个象征符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标明其受教育水平,你说自己有能力,你的能力要在单位培育锻炼一段时间后才能够呈现出来,而和你同样起点的这个人却有文凭。以文凭去选人,就是在关注着某些象征性符号的东西,所以现代化常常是追逐功利的,是和效率结合在一起的。
  在今天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同样也强调评价。因为评价具有激励、引导、规范性作用。在今天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跨越评价与内容之间的鸿沟,就一所具体的学校来讲,虽然不可能对整个高考、中考制度进行颠覆性的重组,但是可以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所倡导的对原有课程的筛选、选拔,促进和发展课程的评价,这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相关的尝试。在和学生交往的时候可以尝试一系列新的评价形态,而这种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本身,就是在尽力弥补着评价与内容之间的脱节,在探寻着学校的发展之路,也就是在孕育着学校自身的品牌。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今天,恰恰是学校占有先
相关文章
2006-09-27 09:52:21
2006-09-27 09:50:04
2006-09-27 09:46:46
2006-09-27 09:38:08
2006-09-27 09:29:31
2006-09-29 09:17:59
2006-09-29 08:57:33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ybm_cn@126.com | 电话:020-84032788 | 传真:020-84032368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74号首层自编之一 | 邮编:510230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永博明教育 | 粤ICP备1708083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