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校品牌管理 >> 品牌体系 >> 礼孝并重 仁爱兼容——广州市新穗学校校训 >> 阅读

礼孝并重 仁爱兼容——广州市新穗学校校训

2006-09-13 09:12:02 来源:永博明 浏览:4768次 【打印
内容提要:  多年的实践表明,贯彻“礼孝仁爱”的校训,开展三大工程,学生教育转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六年来,经过新穗学校教育离校的学生达392人,经一年跟踪,教育转化率达到97%,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普遍赞誉和一致肯定,较好地兑现了“给孩子一次机会,还父母一份惊喜”的承诺。
  广州市新穗学校校长 谢永德
 
  广州市新穗学校是为不适应主流学校发展,品德行为偏常、严重违反学校纪律或有轻微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转化、提供志愿服务的特殊学校。1997年12月学校创办的时候,本着“给孩子一次机会,还父母一份惊喜”的办学理念和宗旨,提出了“礼孝并重 仁爱兼容”的校训。
  这个校训是在认真分析工读学生的特点和转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认为,工读生不论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还是思维方式都带有另类和病态的特征,他们对一般的大道理和榜样教育又有一种自然的对抗性和逆反的心理;要让他们回到社会化的道德规范上来,由外及内触及灵魂,就需要一面文化旗帜加以指引,以文化的精髓去浸润蓄养他们。因此,我们确定以“礼孝并重、仁爱兼容”这一儒家传统文化精髓作为道德教育和行为养成的要义和核心,把它作为新穗学校的校训,并努力营造一个浓厚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去开展一系列的人性化的教育活动。
  “礼孝仁爱”既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极富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构建材料和基本框架,作为新穗学校开展道德教育、行为养成和一系列教育训练活动的要义和核心是富有建设性意义的。
  “礼”意指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矩或仪式,是一个社会人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所表现出的道德风尚。文明礼貌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必备修养。文明行事,礼貌待人,谦逊礼让,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合“礼”是文明的表现。文明相对于野蛮而言,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表现;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讲过这样一段话:“说话要有礼貌,语言要和礼貌联系起来。‘礼貌’这个词,第二个字是‘貌’字,这个‘貌’好像是外表的东西,其实不然,‘礼貌’是和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我想到两个字,一个字是‘诚’,还有一个字是‘敬’。‘诚’是什么?我看相当于实事求是;‘敬’用现代话说叫‘当一回事’,无论干什么都当一回事,不是在表面上随便敷衍一下。如果我招呼人家,对于对方的亲切和尊敬就会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诚于中’就会‘行于外’。大家都主张要使讲礼貌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上所有的人都要讲礼貌。礼貌不是外表,不是脸上笑嘻嘻,话说得天花乱坠,要‘诚于中而行于外’,彼此相处非常亲切,在一起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可见礼貌是人真诚、尊重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矩”。这些“规矩”有些是成文的,有些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几乎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所有时间、所有场合、所有地方,包括讲话方式、内容、用语、神态等方面。
  工读生最缺乏的正是这种礼貌待人、谦虚礼让的品质。对师长的不尊重、对家长的蛮横无礼、对有益规劝的不屑一顾、对同伴一言不合的拳拳相加、对社会规范的超度行为和反叛等等都是与“礼”(规矩)相悖的。
  文明礼貌的核心是真诚、尊重他人。文明礼貌修养需从认知行为规范开始,逐步转化为道德信念,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发生约束作用。“不合规矩不成方圆”,工读学生的言和行必须合“礼”,才能为社会所认同,才能真正融入社会。
  “孝”指孝顺尊重长辈,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也指尊长死后在一定时间内遵守的礼俗。作为古代的道德规范,是承袭了几千年的道德文化精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品质。在社会商品化、人际关系经济化的今天,我们对“孝”的倡导,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复归。工读生和父母的关系大都是不和谐的,他们的心目中占据主要位置的是所谓“小伙伴”,和父母除了存在血缘关系和经济的依赖关系外,几乎没有任何值得他们留恋的。“家庭”的概念几乎空白,何谈责任?他们对父母的态度也是蛮横粗暴的,偶尔的“驯良”往往不过是“刮钱纳物”的功利表现。他们不懂得“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本身是一种“责任”,是一个人的本质特征。父母尊长是劳动者,他们通过劳动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社会财富,他们叠叠相加的努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们的劳动保障了家庭正常的经济来源,他们是家庭最重要的情感支柱。对于这些起码的道理,工读学生是缺乏感悟的。工读学校将“孝”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是切合教育对象的实际的。
  如果说“礼”是一种注重于外在行为表现的规范,“孝”则是内化为社会细胞——家庭一份子的根本责任。“礼”作为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一旦转化为道德信念,就将“礼”的外在傍及他人,内在“礼”及父母长辈,则谓“孝”也。尊重师长、尊敬父母、谦逊礼让,文明礼貌,不仅仅是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更能得到很多有益的教益和规劝,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经验,有利于将来处世待人,立足社会。
  可以这样说,一个不懂得基本规范的父母(或者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也没有得到长辈很好的教育),是难于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一个从小没有得到很好规范教育的孩子,将来为人父母也有可能是不够格或不称职的。工读学校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可见教育的良性承继性是何等重要,缺乏教育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隐性危机。
  “仁爱”指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从古到今,都包含着对善良人性的永恒呼唤。孔子认为“仁”以“爱”为核心,包含了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友善同情、善待他人、宽厚善良,富有爱心等等,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都以善恶为标准来判断道德上的是与非。善良是人精神美的化身,它通过点点滴滴细微小事化为人外在的品德,展现着人精神世界的追求。
  “仁爱“的道德观念中所具有“信、宽、义”的认知,关系到交往素质的蓄养。这种素质的优劣高下是衡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工读生来说,交往不当是造成他们走向邪路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他们大都交了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在反复“体味人生”的过程中,在恶作剧般的交往中,他们互相影响,交叉感染,传播不良的社会信息,交流病态的生活体验,最终陷入反社会化的“怪圈”而迷失自我。对“爱”的曲解,也是工读生意识中的一个误区。他们把心理上的相知默契,相互帮助作为友爱的重要砝码,随着关系的深入导致产生了“为朋友两勒插刀”的义气。这种哥们义气常常是他们误入歧途甚至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善良、友善、同情、乐于助人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在生活的涓涓细流中逐渐培养形成的。作为中学生,心理机制已逐步完善,识别能力已逐步提高,应该把友善、同情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惟其如此,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对于工读生的这种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果说“礼”为规范,“孝”为责任的话,“仁爱”则富于更深刻的社会内涵。是人类文明进步,共图发展的重要标准。在工读学校开展“礼孝仁爱”教育,对于工读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构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将这种教育称之为“工程”是因为这种“文化教育”的模式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用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去“挽救和造就孩子”。
    学校紧紧围绕“礼孝并重、仁爱兼容”的校训,从规范养成、道德重构、发掘亮点、激励成功、社会衔接等方面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转化工作,我们称为“三大工程”,即“道德构建工程”、“亮点工程”和“ 社会化教育工程”。
  多年的实践表明,贯彻“礼孝仁爱”的校训,开展三大工程,学生教育转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六年来,经过新穗学校教育离校的学生达392人,经一年跟踪,教育转化率达到97%,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普遍赞誉和一致肯定,较好地兑现了“给孩子一次机会,还父母一份惊喜”的承诺。
 
 二零零四年元月四日
相关文章
2006-09-13 09:17:03
2006-09-13 09:14:19
2006-09-13 09:12:02
2006-09-13 09:09:20
2006-09-12 17:12:58
2006-09-12 16:57:49
2006-09-12 16:53:22
2006-09-12 16:46:5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ybm_cn@126.com | 电话:020-84032788 | 传真:020-84032368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74号首层自编之一 | 邮编:510230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永博明教育 | 粤ICP备1708083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