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永博明文化 >> 何院谈文化 >> 新课程改革第二讲--第八次新课程改革 >> 阅读

新课程改革第二讲--第八次新课程改革

2006-11-29 12:15:24 来源:永博明 浏览:7050次 【打印
内容提要:第八次新课程改革
(2006年11月20日下午5:00)

  2001年10月,国务院下了一个通知,要求在基础教育领域实行课程改革,这就是第八次课程改革。最开始在四个省区中试行,现在已推广到八个省区,至今已实施了五年多时间。
  这次课改的情况可用几首歌曲来形容:
  政府:与以往的课改相比,这次的政府行为力度特别大,不仅国务院下文,下面的各级政府也层层开会部署,坚定地执行这次课改,鼓励学校“妹妹你大胆往前走”(《红高粱》)。
  专家:专家学者纷纷助阵,对此次课改发表意见、为学校提供指导,他们的态度是“请你跟我来”(《搭错车》)。
  学校:从上到下都接受了培训,其中按学校的地位又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批学校:如省实、华附等省一类学校,直接到教育部接受培训,学校的态度是“月亮走我也走”。
  第二批学校是重点学校,在省里接受培训,学校的态度是“跟着感觉走”,并没有明晰的方向。
  第三批是乡镇一级的学校,他们最远也只是到县城接受培训。感觉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心中的太阳》)。他们对新课改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
  接下来谈一谈第八次课改与以前的课改相比,新在哪里、难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
一、 新课程“新”在哪里?
  中国的教育经历了从过去的书院到满清政府濒临覆灭时的西学这个阶段。书院制度对应的是农耕社会,农耕社会讲求的是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所以与之相对应的书院实行的是“小班化教学”。现代教育制度是与工业社会相对应的。工业化生产有两个指标:规模和规格。所以,与之相对应的学校就是规模学校。规格就是指标准化,所以学校里要分年级,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标准等。这在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的《大教学论》中有详尽阐述。
  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还与另外两位教育家的突出贡献分不开,一位是德国的赫尔巴特,他确立并完善了学校的教学组织、教学设施、;另一位是苏联的凯洛夫,他提出了著名的六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新授、巩固、布置作业),中国将其采纳并演变为五段教学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现代教学论有三个特点,即“三中心”论: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老师以教书为中心,学生以学习为中心,后来简化为“三个为主”,即学校以教学为主,老师以教书为主,学生以学习为主。以前认为老师是传授知识的,学生是接受知识的,老师完全按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来讲课。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80年代,西方一些比较先进的理念传入中国,如“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双基”不仅重视知识,而且强调知识要转化为能力。90年代以后,“知识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主流,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第八次课改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所以说新课改势在必行,方向正确。
  在培养目标上,以前是培养听老师讲、学书本知识的人,现在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在方法上,以前是老师教、学生听,现在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所以有了“学习型组织”这个名词。新课改的核心部分就是这两个理念。它强调学校要由“接受型”变为“发现型”,学校应是一个创新的环境、组织。
  美国从七十年代开始实行课程改革,代表理论有1、建构主义提出的教学理论。其代表格拉斯.菲尔德认为知识只有在学生自己学习并掌握后才是有用的。如果知识不能运用,则毫无意义。由于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他反对常规教学,主张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相对于规模化、规格化教育而言的,它要求尊重、相信每个学生,是对规格化教育的一种批判和创新。2、多元智能和多重智能,这是由美国的加德那提出来的。过去认为智能位于两个脑半球,分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多元智能则认为人的智能至少有7到8个,智能不是单一的。过去的传统教育认为学好数理化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学不好数理化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多元智能则认为任何一个人都会在某一个方面显示他的才能,不能用狭隘的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去评判一个人,应注重多元人才。多重智能是从智能的结构来说的,包括分析的智能、创新的智能、实践的智能等。
  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和多重智能是新课程理论的支持。现在最重要的资源是智能资源,是点子、创新。
二、新课程难“难”在哪里?
  1、新课程理论目前还处于理论探索、建构阶段,还不能转化为实操模式。
  美国一个地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课改,历时八年,耗资15亿美元,20%的老师是研究生,有十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参与,但还是失败了。美国已进行了7次改革,屡改屡败、屡败屡改。究其失败原因,居然是“老师水平不够”。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理论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形成实操模式的问题。
  2、新课程理论是泊来品,它的本土化过程还很漫长。
  3、新课程理论本身的“消化”出了故障。

  推行新课程的人形形色色,有些人没有很好地把新课程理论和中国的国情对接。如果理论不和实践结合,就是没有根基的理论,是无源之水。另一种情况是“似是而非”,即没有真正弄清楚理论,就随便翻译、理解。还有一种情况是故意吓唬人,也就是故意把新课程理论说得很高深、很深奥,来吓唬人。
  4、中国的特殊国情:东西部、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存在天壤之别
  新课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这在贫困地区是很难做到的。
三、新课程的出路在哪里?
  对新课改应持这样的态度:反思、平析、再战。要肯定课改的大方向和其合理的部分,不能因为在改革中出了一些问题就彻底否定。
  普京说,如果我们忘记了苏联,那就没有良心;如果谁要回到苏联,那就是傻瓜!
  要实现新课改与现行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之间的扬弃与对接。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1、在面上要落实对老师的培训。毕竟新课改是要靠老师来做的,老师是新课改的主导。
  2、要坚持先试点再推广的方针。试点不应以省为单位,而应该以学校为主体,在具体学校中试点推行。
  3、对不同学校要有不同的要求,分阶段、按对象,分步骤实施而不能千篇一律。均衡化发展是要在一个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一口气吃成个胖子。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走本土化之路、校本化之路,要符合学校的实情。

相关文章
2006-11-29 12:15:24
2006-10-30 14:56:31
2006-10-30 14:53:31
2006-10-30 14:51:52
2006-11-29 12:08:5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ybm_cn@126.com | 电话:020-84032788 | 传真:020-84032368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74号首层自编之一 | 邮编:510230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永博明教育 | 粤ICP备1708083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