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永博明文化 >> 何院谈文化 >> 新课程改革第一讲--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和背景分析 >> 阅读

新课程改革第一讲--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和背景分析

2006-11-29 12:08:58 来源:永博明 浏览:9561次 【打印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第一讲
    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和背景分析   
(2006年10月30日下午5:30)
一、课程及课程标准的定义
  课程: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对各级各类学校设置的教育内容、结构、水准和进程方面做出的规定,实际上就是关于学制(课程的安排)、科目、教材等的规定。
  从广义上来说,课程标准是指每一门学科的水平要求和进程安排,通常又叫教学计划。狭义上的课程标准指课程安排、教学大纲,就是指具体每一学科的课程目标。2001年后,我国将教学大纲统称为课程标准。
二、我国课程改革经历的三大阶段
  这里所说的课程改革主要是指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
  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光绪年间。中国古代用“蒙学”的方式开始启蒙教育。学生在专门的蒙学馆、私塾、书屋0里学习,最初学习的内容都是启蒙性的东西,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对语言的使用能力等。
  (二)过渡性阶段
  过渡性阶段是指从古代的蒙学、书院等过渡到近代的普通教育课程设置,这一阶段是从光绪、慈禧年间开始的。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在学堂中引入了近代西方的一些文化知识。民国之后,我国才有现代统一的教育制度。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课程设置才与现在的接近。
  (三)建国以来的课程设置及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一共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第八次。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前七次改革。
  1、1950年第一次改革
  建国初期,我国实际上还是在沿用国民党时期留下来的课程,1950年才有了新中国第一个新课程设置标准。这次课程改革主要是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教育制度,确立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制度。
  2、1953年第二次改革
  这次课程改革几乎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完全按照苏联模式来开设课程。这与当时中国“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有关。
  3、1958年第三次改革
  当时国家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教育方面也提倡要“大干快上”。当时每个公社都办大学,村办中学,大队都可以办小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
  4、1963年第四次改革
  国家发布了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要求回归到以前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安排。此次改革将五分制改为百分制,由学俄语变为学英语。
  5、1978年第五次改革
  这次的课程改革主要目的是拨乱反正,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恢复高考。此时的课程设置既遗留有文革时期的色彩,也有向科学靠拢的色彩。
  6、1985年第六次改革
  当时已有和国际接轨的意识。以前所谓的和国际接轨其实就是和苏联接轨,现在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国际接轨。课程内容有了很大更新,自然科学中的许多成果被纳入课程中,理科不再享有唯我独尊的局面。
  7、1992年第七次改革
  这次课改是在知识经济来临的背景下展开的,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指导思想:中国教育要融入到国际教育中去。
  这个指导思想在2001年开始的第八次课改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四)建国以来的七次课改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1、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表现,是由国家推动的。教育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统治集团的意志,它的功能之一是为统治集团培养能维系统治者命运的一批人,所以教育要受统治者意志的制约。
  2、课程改革要适应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要求。教育的发展肯定会滞后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但在一个大的时期内,它们的发展是大致同步的。教育如果不能及时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会出问题。
  3、当代教育一定要和国际接轨,要融入国际大家庭,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走向教育改革的全球化,这是现在客观形势所迫。
相关文章
2006-11-29 12:08:58
2006-11-29 12:15:24
2006-10-30 14:56:31
2006-10-30 14:53:31
2006-10-30 14:51:52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ybm_cn@126.com | 电话:020-84032788 | 传真:020-84032368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74号首层自编之一 | 邮编:510230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永博明教育 | 粤ICP备1708083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