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资讯 >> 永博明院刊 >> 谁该对“蒲县的小学生死亡事件”负责 >> 阅读

谁该对“蒲县的小学生死亡事件”负责

2006-12-11 10:07:51 来源:永博明 浏览:3400次 【打印
内容提要:暂时没有相关摘要....
 

    针对12月4日晚发生的山西蒲县蒲城镇南曜村教学点6名小学生突然死亡事件,12月8日山西省公安厅终于公布了鉴定结果:6名小学生系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而毒气来自于学生宿舍用木板相隔的隔壁的一台3000瓦发电机。与此同时,警方通报,涉嫌肇事的两名工人和一名教师已被刑事拘留。(12月9日《南方都市报》)

    如果不怀疑上述情况的真实性的话,那么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起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事故。

    所以这么说,不仅是因为,在这件事中,几乎没有一般重大死亡案件之中常见的“传奇”情节———如投毒、报复、仇杀等,甚至也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大奸大恶性质的凶手(三名嫌疑人,对此事实际上是浑然不觉的);更是因为,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看,导致这一事故发生的种种情状,对于时下许多地方尤其农村贫困地区来说,其实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具有某种难以撼动的必然性。比如,电力设施缺乏下聊以敷衍的发电机,经济落后条件下因陋就简的乡村教学点,得过且过、隐患丛生的学生寄宿环境,等等。

    为此,有评论如是感叹:“孩子死因查明,我们能够怪谁?”确实,能怪谁呢?———怪发电的工人?毕竟他们并非故意,而且发电也是学校的需要。怪学校、怪教师?农村教育贫困、匮乏的现实,难道是他们可以左右和改变的?于是,结论似乎只能是这样了:虽然事故如此让人痛心、死亡如此令人惊悸,然而它的原因、背景,却混沌一片,处于一种茫然无依的“无事”状态。

    由此不能不想起,70多年前鲁迅先生在评介果戈理名著《死魂灵》时所提出的一个命题:“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且介亭杂文二集》)

    然而,追根结底,悲剧所以能“无事化”,并不是因为其中真正“无事”,而恰恰是因为事情郁结、积淤、压抑得太深、太久。比如,长期城乡分治、社会结构扭曲于“断裂”环境下,农村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投入严重不足,进而导致乡村文化教育的困顿失血,空洞化、沙漠化。

    是的,面对如此纠缠,交织了太多历史、社会因素,几乎“客观化”的“无事”存在,不是哪个单一力量可以凭一己之力一时热情,就能在短期内给予迅速改变扭转的,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谁能担保类似山西蒲县6名小学生突然死亡这样“几乎无事的悲剧”不再发生。但是,问题的庞杂、难以迅速改变,不等于不能改变、不该改变,更不等于可以以此为由袖手旁观、拒绝行动。毕竟,现今不是19世纪的俄罗斯,也不是20世纪初的中国,无论是在物质还是精神上,我们都已积累了足够多的资源,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以只争朝夕的作为,去尽快破除这一再置悲剧于“无事”的乡村之困、教育之困。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该怪谁”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就怪我们自己”———责怪更催促我们每一个对“几乎无事的悲剧”犹有良知痛感、责任使命意识的社会公民、组织,去反省去行动。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真正摆脱面对悲剧时的“无力感”,并最终走出“无事”之困、悲剧之境。

相关文章
2006-12-07 11:43:11
2006-09-14 11:14:18
2006-09-14 11:13:22
2006-09-14 11:12:39
2006-09-14 11:11:49
2006-09-14 11:09:14
2006-09-14 11:08:30
2006-09-14 11:07:26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ybm_cn@126.com | 电话:020-84032788 | 传真:020-84032368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74号首层自编之一 | 邮编:510230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永博明教育 | 粤ICP备1708083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