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校品牌管理 >> 品牌战略 >> 薄弱校嫁接名校的思考 >> 阅读

薄弱校嫁接名校的思考

2007-06-13 17:05:38 来源:永博明 浏览:5375次 【打印
内容提要:暂时没有相关摘要....
福建省厦门一中集美分校  迟建伟

      在集美区政府和市、区教育局的支持下,灌口中学举行50周年校庆之际,我校选择了一条“终南捷径”——高位嫁接,2006年11月25日与厦门一中合作,成立厦门一中集美分校。按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指示,灌口中学(厦门一中集美分校)争取在短期内,在灌口片区内打造一所一级达标校,从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灌口中学是一个刚刚通过省三级达标校的农村完全中学,现有42个班,2100多位学生,教职员工140多名,其中省、市级骨干教师仅有2名。虽有50年的办学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发展停滞不前。学校地处集美区灌口镇,现代教学不能保证新课程的正常实施。曾经因高中学生生源不足,所招收的高中学生寄在其它学校学习。这几年的中招生源很不理想,多在最低控制线左右。而厦门一中是一所百年名校,是全国中学百强名校,有优良的校园风气、严谨的治学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厦门市乃至全省的品牌学校,每年为名牌大学输送许多优秀学子,在全国各类竞赛中都有多位学生获优异奖,是厦门市高中生择校首选学校。为此,厦门市委、市政府在努力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打造区域性文化教育中心,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创建一批名校,实现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灌口中学与厦门一中联手创办厦门一中集美分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这是我市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举措,是优质学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又一具体措施。本人就这次“高位嫁接”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高位嫁接”是社会和谐的需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实现教育公平,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近年来,杭州市积极破解“上学难”问题,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探索出推进教育公平的“名校集团化战略”。所谓“名校集团化战略”,是指以名校为龙头,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以名校输出品牌、师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为手段,带动新校、弱校、民校、农校共同发展,迅速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满足人民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需求的战略举措。
     沈阳市城区254所中小学1977名教师在2006年新学期一开学将完成沈阳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优质学校教师向改革学校流动;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其目标只有一个:通过3年至6年的优质师资“大流动”,基本实现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杜绝择校现象。
     另外,深圳市建立了校长、教师流动机制,实现学校间教师资源共享。成都市除推出校长、教师流动机制外,今明两年还专门拨款3亿元,支持薄弱学校建设,“十一五”期间,将全面实现合理配置基础教育公共资源,基本消除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择校、大班额现象……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教育是经济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均衡发展,协同提高,积极构建和谐教育,努力推动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基础性贡献?名校扶持薄弱校未尝不是一种模式。
 二、“高位嫁接”减少择校的困局
     一段时间以来,在全国各大城市瓜分择校费的市场份额现象越演越烈,不少名校之间演绎出一场变味的生源大战和师资大战,不择手段到农村学校挖能为学校撑门面的尖子生和骨干教师,这在业内被称为“掐尖”运动。只要应试教育存在,“城市包围农村”、“发达地区包围落后地区”的“掐尖”现象就不会消失。
     为此,在新学年开学时,教育部部长周济就规范教育收费提出的五项要求中就有规定: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政策,择校生比例最高不得超过招生计划总数的30%,不得在择校生之外以非计划生、自费生、旁听生等其他任何名义招收学生。
     择校费贵、择校难,教育乱收费、高收费,以及教育腐败等不公平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通过名校扶持薄弱校,是以解决优质教育供需矛盾为突破,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目标,积极推进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均衡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教育需求。
     近几年来,“铜陵无择校”已成为教育界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安徽铜陵的成功模式,在于选择将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向弱势学校倾斜。首先,教育经费不再向重点学校倾斜,而是流向相对弱势的学校;其次,校长、师资在各校之间轮换,优秀的教师优先安排到弱势学校;此后,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平均分配各初中,消除各初中的“产出差异”。
 三、“高位嫁接”让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示范学校、名校的创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公平的体现。时代进入21世纪,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均衡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以发展为前提,以相对均衡为目的,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和公正的理念。统筹示范学校创建和薄弱学校改造,就是改变过去集中优质资源给少数学校“锦上添花”的做法,把精力、财力和人力倾注到薄弱学校。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大多数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按标准规范办学,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比例,逐步构筑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高起点平台,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强大的拉力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所有的学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和谐教育的构建和均衡化发展,是近年来针对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提出的新要求,其目的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各类学校大体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以符合教育的普及性和基础性。因此,在教育的发展上,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一方面积极打造名校,一方面大力扶持弱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树立新的质量观、效益观和教育观,推进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四、“高位嫁接”需要政府的支持
     目前薄弱校多分布于农村,城乡教育差距的经济根源主要是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23倍,如果综合考虑农民的生产成本、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等因素,实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5到6倍。作为政府就应鼓励名校全面实施农村教育帮扶工程,加强向农村学校输出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名师资源,开展贫困结对帮扶等,实现城市优质教育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
     名校扶持薄弱校,体现了教育的公平。而推进教育公平,政府是第一责任人。政府要统筹名校创建和薄弱学校改造,就是改变过去集中优质资源给少数学校“锦上添花”的做法,把精力、财力和人力倾注到薄弱学校。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角度上看,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要明确扶持的目标——做到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二是政府要有规划——扶持办学先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三是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在资金投入、校园建设、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予以优先。
     总之,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地区的教育,在做好“扩优”文章的同时,着力做好 “扶弱”,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比例,构筑均衡发展的高起点平台,并充分发挥名校优质教育强大优势起到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薄弱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五、“高位嫁接”更要薄弱学校自身素质的提升
     目前对这种“高位嫁接”不看好的人士把这种合作比做社会流行语“傍大款”,其根源是有些薄弱校在合作之后,并不着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一切事物全都依赖
相关文章
2006-09-12 15:36:48
2006-09-12 15:32:56
2006-09-12 15:31:17
2009-02-16 15:28:09
2006-09-12 15:29:00
2006-09-12 15:23:31
2006-09-12 15:18:59
2006-09-12 15:01:4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ybm_cn@126.com | 电话:020-84032788 | 传真:020-84032368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74号首层自编之一 | 邮编:510230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永博明教育 | 粤ICP备1708083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