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校品牌管理 >> 品牌维护 >> 今日纤纤枝,明朝参天树——麒麟小学立校发展策划 >> 阅读

今日纤纤枝,明朝参天树——麒麟小学立校发展策划

2007-01-26 14:52:35 来源:永博明 浏览:5127次 【打印
内容提要:暂时没有相关摘要....
 
第一章    指导思想
 
一、麒麟小学是黄阁镇政府将镇内6所“麻雀小学”合并而成的一所全新的学校。设立这所学校,是黄阁镇党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配套工程,是建设黄阁镇麒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打造教育强镇的重要举措;把麒麟小学办好,对于实现教育强镇的战略决策、打造区域教育品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麒麟小学的定位,必须与其区域中心小学的地位相匹配,体现出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成为黄阁镇乃至南沙区的样板校。
 
三、毛泽东主席曾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以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麒麟小学立校,一定要融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一定要融入既有自身特色又吸纳各种文化之长、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的岭南文化,一定要融入黄阁独具一帜的“麒麟文化”;一定要融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一定要融入当代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定要融入岭南和黄阁善于学习敢为人先的胸怀胆识;形成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学校理念和学校特色。
 
四、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说到底,既是学校精神的载体和外化,更是提升学校师生素质的源源不竭的动力。本立校发展策划,旨在能使学校从创立之始就占据一个制高点,使学校有可能在众多学校的竞争中后来居上,引领潮流。
 
 
 
第二章  办学理念
 
“理念”一词,译自希腊语idea 。 大哲学家柏拉图用以指“永恒不变而为现实世界之根源的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实体。”黑格尔则认为理念是“自在而自为的真理——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通俗地说,理念是人们采取某一行动时最根本的动机驱使和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则是学校成员为追求和实现共同目标而逐步创造和形成的观念形态和文化形态的总和,其核心内容是价值观。
我们为麒麟小学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仁;校训是“仁者爱人”;师训是“含仁怀义致信”;生训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一、核心理念——仁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亲相爱。
“仁”剖而分之就是“二人”,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意思是说:“道”产生原初混沌的元气,这原初元气生出天和地,天地生出阴气、阳气以及和气,和气生出千差万别的事物。“仁”中的“二”就是“乾”和“坤”、“天”和“地”、“阴”和“阳”、“(自)己”和“(他)人”,总之是对立统一的双方。对立的双方凭借“和”而结成彼此依存的关系,处于同一统一体中,这种状态就叫“仁”,古人说“和生万物”,也道出了“仁”的巨大魅力。
“仁”还有一条解释是“果实的核”,准确地说是“果核中柔软的部分”,学名就是“胚胎”。这个解释其实是“仁”的本义。有了胚胎,生物才能繁衍承传。“仁”这个理念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DNA”,是民族精神的基因!
将“仁”定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原因十分明白:学校名称是麒麟小学,校名源于发生在黄阁的古老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麒麟,麒麟居“麟凤龟龙”之首,古称“仁兽”。学校既以“麒麟”命名,就必然当仁不让,秉承“仁”的理念,高扬“仁”的旗帜,弘扬“仁”的精神,维护“仁”的纯真。
 
二、校训——仁者爱人
《礼记·中庸》有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论语·颜渊》篇有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而孟轲对孔子的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
 
三、师训——含仁怀义致信
麒麟最显著的特点是“含仁怀义致信”,它在几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是言行自重——音中钟吕,行中规矩……其次是力能自保……再次是厚德信……有爱吝之意,且信而应礼。(《黄阁麒麟文化》P8)
“义”和“信”从“仁”派生出来,三者构成了教师的职业操守。
 
四、生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训取自唐诗人孟郊的作品《游子吟》。
感恩是“仁”的基座。要爱人,必须从自己的父母、师长、乡党开始,儿童对“仁”的体验,首先来自父母之爱,师长之爱,同学之爱。乌鸟反哺,知恩图报,从小充满感恩之情,长大了就可能成为“仁者”。
在确定办学理念体系的同时,我们还应澄清一些模糊观念,其中最普遍的一个质疑是,这套体系似乎只强调“德”而未顾及全面发展,特别是没突出“智”,因而丢失了教育的一大功能。
这个看法其实似是而非。
我们先看4所知名学校的校训。
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相知,与亚里士多德相知,与真理相知。”突出的是“求真”的品质。
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是“责任,荣誉,国家”,突出了军人的道德标准。
北京大学的校训是:“兼收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与哈佛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农业大学曾经的校训是:“博大精深”。从2005年4月起启用的新校训是:“解民生之多艰”。这句话脱胎于屈原的《离骚》,原文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人生之多艰。”古汉语“人”“民”互训,句中的“人生”即“民生”。屈原是一位典型的“仁者”诗人,“仁者”政治家,他的诗作经常会抒吐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当代中国问题最多的地区是“农村”,农民最苦,农村最穷,农业最弱,统称“三农”问题。中国农大校训的变迁标志着农大人认识上的飞跃:从关注自己、关注学业到关注人民,关注社会;从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到勇承社会责任,其核心理念从“己”转向“人”,是从“自我”向“爱人”的“仁”的回归。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感恩”就是“孝”,这种观念显得陈旧而且狭窄,缺少深度。
这种意见对吗?不妨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四川农村有个小学生叫余艳,她是被养父捡来的奄奄一息的弃婴。这个女孩聪明乖巧,从小就烧饭洗衣,学习也很刻苦。不幸于2005年5月患上急性白血病。为了不给养父和社会增加重负,她决定放弃治疗,偷偷立下遗嘱,将世界各地好心人的捐款5.7万元(人民币)分成7份,转赠给其他患白血病的小朋友。她去世后,墓碑上刻着“我们的孩子余艳之墓”,署名是“全世界爱你的人”。墓碑上还留下了余艳遗嘱的最后一句话:“我来过,我很乖……”
这一年,余艳8岁!
爱人,被爱,以爱报答爱,将得来的爱转赠给其他的人;余艳未必读过“仁者爱人”,未必读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她以短暂的人生为“仁”做了精彩的注释,证明了“仁”这种古老精神在现实世界的价值。
今天,孔子“仁”的思想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38个国家和地区建起了80所孔子学院;世界伦理大会将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列为人类的经典语言。
将目光移回国内,不难发现,重新审视、重新评价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已成为全民的反思。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方面是国家经济总量的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浸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种种社会矛盾愈益凸显甚至走向激烈,其中教育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就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更成为人们诟病的焦点,因而和谐社会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而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用中国儒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仁”为核心的“世界大同”的理想。
对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成功而言,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本”,对具体的各种素质、各种技能的要求是“标”,是表层的东西。作为理念,特别是核心理念,一定要把这种内容提炼出来,彰显出来,并以之指导人的行动,规定人群的秩序。
相关文章
2006-09-12 17:19:54
2006-09-12 17:18:59
2007-01-26 14:49:51
2006-09-28 10:13:57
2007-01-26 14:52:35
2006-09-13 15:19:25
2006-09-13 15:13:10
2006-09-13 11:07:34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ybm_cn@126.com | 电话:020-84032788 | 传真:020-84032368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74号首层自编之一 | 邮编:510230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永博明教育 | 粤ICP备1708083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