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学校品牌管理 >> 品牌体系 >> 学艺精神的守护与创新——学艺中学革命传统励志育才案例 >> 阅读

学艺精神的守护与创新——学艺中学革命传统励志育才案例

2006-09-13 15:09:55 来源:永博明 浏览:6293次 【打印
内容提要:  学校精神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注重守护与创新。因为没有守护就不可能形成足以激励后人的精神文化;而没有创新就会褪色,失去昔日的光辉。广东梅州学艺中学八十年风雨坎坷办学路,励志育才办学史,有力地说明了学校精神的守护与创新是学校立世与发展之源的辩证法。
  学校精神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注重守护与创新。因为没有守护就不可能形成足以激励后人的精神文化;而没有创新就会褪色,失去昔日的光辉。广东梅州学艺中学八十年风雨坎坷办学路,励志育才办学史,有力地说明了学校精神的守护与创新是学校立世与发展之源的辩证法。
  一、峥嵘岁月,铸就“学艺精神”
  梅州学艺中学前身是美国教会学校广益中学。学校实行专制与奴化教育,学生稍有异议,轻则留级,重则开除学籍。1924年,副校长营私舞弊,学生代表向校长汲平如(美国人)提出交涉,校长不仅不予安抚,反诬学生无理取闹,将袁卓明等十多位学生代表开除学籍,学生们愤怒地砸了公告栏,撕了布告。学校当局派军警弹压,命学校杂役欧打驱逐学生出校。5月16日,全校四分之三的学生共二百八十多人在进步学生的带领下愤而离开广益中学。这就是当年7月2日中共党刊《响导》报道的“抗专制、反奴化、反诬蔑、反驱逐”的“广益风潮”。学生们自发组织了“梅县学生互助社”,出版了《互助》半月刊,披露了学潮的原因,争取广大社会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他们在梅城商借了五处地方安排学生的住宿和学习。没有床铺就睡地板,没有膳费(校方不给退膳费)就喝粥汤,没有教师就由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在他们的感动下,蕉岭中学钟贯鲁校长,李度旷、张资平、郭冠雄等老师自愿义务担任了互助社教员。张资平先生为加强互助社与当时创造社在上海创办的学艺大学的联系,让优秀学生到学艺大学学习,征得郭沫若同意,把这所由学生首创的富有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互助精神的学校正式命名为“学艺中学”。
  艺中学生积极接受先进的革命思想和文学思潮,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学艺中学是梅州地区最早成立党支部的学校,在党的领导下,省港大罢工有他们的呼声,梅县的工运、农运和妇运有他们的身影。学艺中学被社会人士誉为“革命学校”,“进步营垒”,社会声誉日益扩大。许多艺中学生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如:梅县最早的党组织骨干,曾任红四军前委秘书长的李仁华烈士;毛泽东的秘书,在江西时期的主要助手古柏烈士;曾任新四军皖南文联副主任的革命诗人蒲风烈士;曾任瑞金中央苏区妇委负责人的郭登梅烈士等。
  在动荡的环境中,艰苦的岁月里,学艺人“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教师勤教,学生勤学,团结互助,蔚然成风。开办初期他们不但聘请了当地学问渊博,办事热心的知名教师任教,尔后还重金向上海、南京、天津、四川等地名校聘请教师。一时之间,学艺中学可谓名师荟萃,学生学习成绩突出。第一届毕业生赴广州投考大学即100%被录取。参加全省统考曾连续两届成绩优异,进入前十名之列。学生潘汝瑶、黄友谋考取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成后均回国效力,是成绩卓著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解放后艺中还有许多杰出学子成长为国家部门的领导干部,教育家、企业家和传媒界的知名人士。
  二、坎坷路上,守护学艺精神
  学艺前辈铸就了“追求进步,勤教勤学,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学艺精神。学艺精神成为感召和凝聚学艺后人的强大动力,成为学艺中学进步与发展的法宝。
  然而,学艺中学八十年的办学历史是坎坷曲折的,创办之初就具有鲜明的革命学校的特色,这就注定了她的生存与发展之路和中国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艺中学的师生是中国革命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的支持者。她的前身“梅县学生互助社”是同学们“奋斗的机关”,把他们集合在反帝爱国的旗帜下,坚持互助主义,进而肩起救国救群之重任。而《互助》期刊更是“煌煌舌剑,雄于十万之精兵,卓卓词锋,胜彼三千之毛瑟。”所以反动学阀和反动势力极力企图加以扼杀。到解放前夕,学艺许多学生离校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有的则被迫远走南洋,只剩80多人坚守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这所革命学校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转为公办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到1982年以前,在社会变动的影响下,学艺中学历经合并、停办之痛,校址几度变迁之苦。1952年与广益中学合并为“联合中学”,经广大学艺校友强烈要求,1961年,学艺中学终返原校址恢复校名。1968年“文革”期间,许多老校友蒙受不白之冤,学艺中学再度被砍下马,校舍被改为剧团的排练场和宿舍,教师和教学设备被分到其他学校。“文革”结束后,在知名老校友黄友谋、廖经天等社会知名人士的极力争取下,1982年1月,学艺中学在现址复校,校门口街道命名为“学艺路”。1997年,学艺中学又从区属中学转为市属中学。
  历经恢复校名,重建新校,隶制升级,都是由学艺校友和关注学艺发展的社会知名人士奔走呼号之果。这就是学艺精神的伟大之处。因为学艺精神成为了学校的品牌灵魂。学艺精神已深深地烙入了校友心中,烙入了广大社会人士心中。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学艺人将永远的珍惜与守护。失去学艺,学艺人就会有失去根的感觉,这种精神感受使学艺不管遇到何种变故终将永立于世。从这个角度说,学校精神的守护是学校立世与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再续华章,学艺精神铸辉煌。
  学校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解读,必须注入新的内涵。没有对品牌内涵的创新,学校就会停滞不前。1982年,学艺中学复办,当时国家正进入改革开放的和平发展时期,学艺的革命精神应如何理解呢?时任省人大副主任、中山大学副校长的老校友黄友谋在庆祝复校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今天,革命就是要参加四化建设,就是建设我们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但是,单有革命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本领。所以,学好文化科学知识也要有无比热情。”黄友谋校友把学艺精神作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诠释,今天的革命精神就是要以无比的热情学好本领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这就是学艺精神在新时期的根本体现。
  1997年,市委、市政府在学艺中学转制升级时要求学艺中学要办成本市规范化和示范性的学校,为梅州教育现代化探索新的路子。规范化就是要求学校要依法治校,按章治校。这既是历代学艺人奋斗的目标,是学艺精神在新时期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文明的表现。法规制度是人们自己制订的,符合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也符合学校发展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正义与公平和教育的效率与效益。行之有效的配套系统的法规制度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品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学校精神的创新目标,尽在其中。勤教与勤学的要求,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精神都能得以充分的继承与发扬光大,并纳入章法之中。更为可贵的是,学艺人不认为这些条例是自我束缚的枷锁,而是把学校管理条例作为守护与创新“学艺精神”的法宝。他们自觉遵守、自觉接受监督检查,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人人争当遵章守纪的模范。规范化管理成为学艺精神的新的品牌亮点。
  学艺中学坚持人文精神的传统而又能在不断地创新中与时俱进,如今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名扬梅城。从1997年至今,在电脑派位入学、生源水平在同一起点的条件下,艺中毕业生重点入围率、升学率居梅州城区同类中学之首。七年来共获国家级奖项301项,省级173项。学生中争取进步蔚然成风,参加共青团人数年年居同类学校之首。学生的互助精神得到更高层次的表现,七年来为患病困难学生捐资达100470.7元。七年无一学生违法犯罪。学艺特色突出,学校是“广东省民乐示范学校”。校长梁财生是省南粤优秀校长,市名校长,市科技“金梅奖”获得者,广东省名校长培养对象。回顾学艺80年风雨路,梁财生校长表示,学艺80年,开创了诸多梅州教育史先河,前辈为我们留下了优良的革命风骨和高尚的思想遣产,我们必须珍惜,发扬光大,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上建好校,育好才,再铸学艺辉煌。
 (作者系广东嘉应学院干训科主任、院聘副教授)
相关文章
2006-09-13 09:17:03
2006-09-13 09:14:19
2006-09-13 09:12:02
2006-09-13 09:09:20
2006-09-13 15:09:55
2006-09-13 15:07:18
2006-09-13 11:49:19
2006-09-13 11:45:27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ybm_cn@126.com | 电话:020-84032788 | 传真:020-84032368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74号首层自编之一 | 邮编:510230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永博明教育 | 粤ICP备17080830号-1